专利布局,布的是什么局?
——Critical Review on PPP(Patent Portfolio Planning) by Peter Zhang
有一个行业大佬说过,申请专利就是给别人挖坑。
我认为能力有多大,坑就有多大。
专利布的这个局,根据企业自身不同的情况,最后布局的结果是很不同的。
比如一个小企业,他自己新设计了一款产品,想在市场上卖,并尽可能排斥掉模仿者,那他将自己的新设计申请了专利,就可以认为他布了一个专利的局。
但在设计新产品之前,以及在申请专利之前,需要调研现有技术(设计)的发展状况,从而避免徒劳,从而避免专利不被授权而浪费时间和精力。
又比如一个中小型企业,他有一个团队在做研发类的工作,但其研发团队不知道自己的工作产生了,或能产生什么样的专利,多少专利,那需要专利代理师介入,帮助梳理,得到可申请专利的方案,这个过程也称为专利挖掘。当然,现有技术的调研是不能少的。
在专利挖掘后,该企业申请了一件或多件专利,就可以认为他布局了专利。
专利权是一种排他性的权利,当企业成长壮大了,就可能考虑囤积专利武器了,或者说,给竞争对手挖一个大坑~
专利布局可以对企业内部挖掘,并且眼界放宽,调查一下“友商”的技术发展路线,最好布局的有些前瞻性。
不同技术领域的企业,所能产生的专利数量是不同的。典型如制药企业,某种药物的核心专利也可能就一项,然后围绕有一些剂型、晶型、或者给药手段等专利。药企的核心专利很重要,被仿制药企业绕过去的可能性较低。(高质量的)核心药物专利本身就是一个坚固的堡垒和利器。
但对于另外一些企业,如果实现某种功能或效果的技术手段很多,而且技术在不断进化,那么只布局一件专利不足以达到“挖坑”的目标。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企业如果只有一件(或很少数)的专利,也会成为被提专利无效的焦点。
如此这样,企业就需要“专利组合(portfolio)”。企业有了一揽子专利,那企业的专利武器的稳健性就增强了。一方面,如果竞争对手想要无效你的专利,所面对的是很多的专利—很大的成本,这会使竞争对手犹豫或者望而却步。这样,企业就用专利组合的方式,形成了技术壁垒。很多大型企业是这样做的。
构建专利组合,可以以点带面,即核心+外围,或核心+后续不断改进。
为了拥有强大的专利组合,有些企业直接购买别人的专利(或者得到独占许可),这也是一种专利布局。
有人把专利比作保险,你申请了专利后,什么都没发生,一切如常。但这个和平可能就是因为申请的专利所带来的。
而且,专利本身也是一种资产,拥有专利组合的企业,其综合估值通常会提高。
而且,专利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工具”,你用它排斥对手,就是进攻。如何用专利防守呢?用专利防守的场景通常是当别人主动进攻的时候,你也用你的专利反攻,从而扭转被动不利的地位。因此其实质还是一种进攻,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也就是有的企业不首先使用专利武器,这样的企业称为专利防守型企业~^_^
专利权人选择进攻对象时,需要考量对方反击的后果。我觉得这是一些企业之间要对标专利量的一个原因。双方都有核武器,谁也别动谁了。
所以专利布局好了,可以获得市场优势,也可以和竞争对手进行交叉许可。当然,更强势的,还可以收其他企业的专利许可费。
通常大型(研发型)企业,会把专利布局提高到企业发展的战略层面。从而内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这些企业将提交专利提案设为KPI的考核项,要求研发人员每年必须提交几项专利提案。然后研发人员会得到报酬。
在收集专利提案后,企业的in-house counsel会定期召开评审会,确定哪些提案可以申请专利。确定可以申请专利的提案人也会得到报酬。然后专利授权了,提案人还有报酬。
企业通过内部机构设置和强大的内部动员机制,使得in-house counsel团队和研发团队配合,形成了“专利制造工厂”。
专利布局,英文通常称为patent portfolio planning,可见,专利布局的具体工作是一个“规划”。能做这种规划的人,可以认为是“专利战略师”,patent strategist。
研发是面向未来的,与之配套的专利申请、专利布局、专利战略也一定是面向未来的。所以只有面向未来的企业,才会去做专利布局。只想挣眼前快钱的企业,没必要做专利布局。
如果把申请专利比作挖坑,那专利布局的目标就是尽可能的挖一个大坑。
专利布局有时空上的考量。在时间方面,由于专利有一定的寿命(发明20年,新型和外观10年),为了在专利上持续保持优势地位,需要不断地申请专利。
专利布局的空间考量有两个层面。
一是地理范围,每个法律辖区只保护在其范围内的授权专利。如果你的技术未来要进入其他国家或地区,就要考虑把你的专利延伸到那里。通常要考量产品的销售地、和生产制造地(以及主要竞争对手的活动范围),还要考虑研发人员所在的地区。这一部分的考量有时也称为知识产权的海外布局。
二是技术领域,这很关键。在某一或某些技术领域深耕,或(适度)拓展技术领域(上下游产业等),是专利布局核心。当然,这一切都需要研发团队的支撑,或需要和研发总监共同制定发展规划。
在拓展技术领域时,要了解相关技术领域的已有专利的布局情况,检索调查就有必要。为此目的的检索调查,通常得到的结果是patent landscape,或patent map.
有了专利景观或专利地图,就直观的了解了,哪些领域被布局了较多的专利(被别人挖了坑),哪些领域还有空间。
专利布局实质是研发布局的一种并行安排。研发是里子,专利是面子。
专利代理师不是魔术师,专利不是硬挖就能挖出来的,也不是想布局就一下子能布局的。但建议企业时刻把专利挖掘和布局作为一项重要的、关乎企业长远发展的事项来抓。
专利能想(编)出来吗?理论上是可以的,因为专利是一种具有好的技术效果的新的技术方案,寻求这样的方案就是一种研发,就是研发人员的本职工作之一(显然这并不容易),所以研发人员有可能可以构思出来。而专利代理师所掌握的大多是现有技术而非新的技术方案,所以专利代理师难以得到具有好的技术效果的新的技术方案,也就难以想(编)出来专利申请。有些专利代理师能做到,将不同技术领域实现类似功能的技术进行跨界组合,从而得到新的技术方案。组合型创新是创新的一种(虽然也不容易),但其一专利审查对组合型创新的审查相对严格,其二在当今的中国专利语境下,此类的创新有可能被贴上“非正常”的标签。
想出创新的方案是专利代理师的业余爱好。代理师能在创新和专利申请过程中起到什么有益的作用?代理师能更加有效率地判断出现有技术以及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并给出针对创新点进行内容补强的建议,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发明人实现了从0到1,而代理师可以从1补强到10。
具体而言,代理师对方案能做的贡献主要有 1、完善,比如对方案中有一些漏洞、bug、发明人没有想清楚,或者没有想到的细节进行完善; 2、同一个构思下的平行扩展,比如从方的扩展到矩形之类; 3、应用场景落实和扩展; 4、启发发明人可以沿着某些方向去自我扩展或者补充方案。
如果发明人的整个构思、方案毫无新颖性,完全是现有技术,或者创造性很低,让代理师去想出有创造性的新方案,这个是很难,或者说几乎很难完成。此时代理师可能会把他脑海里记忆中好久以前看到的别的方案想起来,但这种方案1.可能是现有技术,2. 可能是 “技术污染”,也即是说,如果说代理师把客户A的方案想起来了,送给客户B,这也是不道德的。
也有个别代理师,偶然想到一些创新方案,但这一般不能成为常规操作,只能说,福至心灵,看缘分了。这不算代理师的本职工作,甚至连增值服务都不能算,只能算是……业余爱好。
下面在技术层面探讨专利布局。
专利布局最自然的是拓展技术领域,这涉及到对技术方案的分解和研究。最直观的是,例如,对一个机器分解,然后对每个部分进行技术开发。
也可以考虑拓展应用场景,对于不同的场景应用,可能需要对产品进行特定的修改完善,从而产生了可专利的技术方案,或至少是一个可实现发明目的的具体实施方式。
目前流传的专利布局的各种理论,大多是默认企业具有无限的创新能力,所以可以在深度(制造到使用,生产到原理)以及广度(本职工作、上下游产业)两大维度纵情布局,从而获得基础专利、核心专利、和一大堆外围专利。这当然是理想化的情况。现实很骨感,任何企业的研发能力都是有限的。专利布局是一种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的博弈。
目前流传的专利布局的各种理论,也有很多实质上是指导研发的思路,比如借用其他领域的能实现相同或相近似功能或效果的相关技术方案,转用到本领域来(参考:用专利信息指导研发的方法路径初探 https://zhuanlan.zhihu.com/p/28790738)。或者直接借助Triz理论。
如果你问企业,你要做特定阻隔式、地毯式、围墙式的专利布局,还是集束型、降落伞型、星系型、链型专利型专利布局?能听懂你问题的企业不需要你做专利布局,内部肯定做的很好。大多数企业应该听不懂这些术语,具体企业的专利布局很难教条的照搬某些形式。
一种思路是,搞清获得某种技术效果的原理(或思想),从这一种原理出发,可以得到实现同样技术效果的不同的技术方案(因为不同的技术方案都可能从原理上实现特定的技术方案),这些不同的技术方案就对应不同的专利申请。又或是,不同的原理(或思想),都可以实现想要的技术效果,那就可以基于不用的原理,得到不同的技术方案。
产品的新用途、多种产品的组合、产品的周边拓展等,也是常见的思路。
一种从项目出发的思路是,一个大项目会分解成多个小项目,每个小项目都对应一些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把这些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梳理出来,成为申请专利的提案。
当然,每种方案都要尽可能的考虑替代方案,以防止竞争对手Design Around。当然有种情况是企业能开发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就不错了。On the other hand, 你可以Design around 你的竞争对手,你规避设计出来的方案,有可能被布局成专利。
通过检索分析,可以发现某些领域的技术空白点,或者某些领域布局了较少的专利,因此可以启发企业拓展那部分研发领域。企业真的有兴趣,或有实力进入那个领域吗?这涉及到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策略的问题。例如由于工艺复杂,成本高,不环保等理由,有些技术领域是企业及其竞争对手都没兴趣进入的。
在研发成果测试、中试、投放市场后的反馈等,都可以指导研发改进,从而进一步布局专利。
除化学医药生物领域外,业内有种说法是,只要有idea,就可以申请专利而不用真的做出来。这个说法基本对,但是光有抽象的idea还不够,还需要至少有一个可实现的具体实施方式。
对于化药专利,通常布局化合物及其盐、异构体、溶剂化物、前药等,药物组合物、晶型、用途、药物制剂或剂型、新的水合物或溶剂化物、制备方法以及中间体、联合用药等。
有种概念是“迷惑对手的布局”,这是OK的,但这是高端玩家的玩法。产业顶部企业、公众、包括竞争对手都盯着你,然后你申请一些不同技术路线的专利,让对手对你的分析出偏差,也会在那些不同技术路线上排斥对手。
延伸阅读: